如果现在不开始,就永远不会开始。

《经典里的中国》(杨照)笔记(31)

《老子:乱世里的南方智慧》


某夙的总结:


- 老子和庄子都以道为本,都相信在所有现象变化之后有一套自然的规律。庄子明了了道,便认为我们应该跳出源自狭窄的自我中心眼光的价值,不必陷入那些外在的标准而自在地活着,于是必然有着避世的态度。而老子在了解了道后,则采取了一种吊诡的态度——取得权利、保有权利的最好方法,就是好像没有权利,好像不在乎权利一样。

- 汉代的道家,重点是政治与统治上的无为,与民休息,故而是“黄老”(黄帝、老子)。到汉末以后才是老庄,因为其后长时间的动乱,人们从庄子的豁达、开阔中寻找新的生活态度与智慧,且其与彼时传入的佛教也有着相似相通之处,故而自老庄起的道家,从一套政治哲学与统治原理转型成了一套人生哲学与乱局中的世界观。

- 《老子》不辩论,只宣说。《老子》关于“道”和“分别”的观点与《庄子》相似,其后延伸的则是如何依照道,更正确而有效地处世。

- 道是恒常不变的,所以所谓寻道,便是要在纷纭变化的现象中,分辨出一个管辖所有现象,解释这些变化的根本道理。这个道理不会随现象而改变,其拥有“常”的特质,基本上也就无法被描述,因为所有描述的语言,本身也都是现象。

- 如何治国?一不要强调才能的标准,这样人民就不会争着要当贤人;二不要强调特殊、宝贵的东西,这样人民就不会因此而去偷、去抢;三不要刺激人心中的欲望,这样人们就不会不满现状。真正有智慧的人,因为知道任何作为都会带来刺激搅扰,所以不敢有所作为,只要无为而维持自然状况,那就没有什么不能治理的了。

- 盈与锐,都会带来争,破坏原有的秩序,很可能你原本拥有的那点基础也会在争之中丧失,相反不争才能平静、长久地保有身上有价值的东西。宠与辱,都是外在的影响破坏了我们的平常与正常,都刺激了我们的感官,所以我们应该持有同样的警惕态度。

- 人生最大的问题,在于我们有自我、有私欲,身体感官会受到各种刺激,所以无法维持精神上的恒常平衡。一旦能去除自我、己身,就不必担忧得失,得到一种免于忧患和恐惧的自由。

- 老子和孟子都反映了战国中后期同样的普遍心情,战争太多太惨了,人民受不了,必然厌战、渴望和平。老子的核心概念无为,便是因应战国纷争而产生。故而老子的学说有其现实性,针对特定的历史情境,不应视作放诸四海皆准的真理,因为里面有太多太明显反智、反文化的主张。

- 然而纯粹从统治上看,君王们最容易接受的,不幸也往往是最有效的,正是《老子》的信条。

评论
热度(1)
© 夙墨天歌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