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现在不开始,就永远不会开始。

《经典里的中国》(杨照)笔记(39)

《战国策:超越国界与阶级的计谋全书》


某夙的总结:


- 《战国策》是一部来历不明的书,其记载了战国中纷纭事件的片段,重点在于纵横策士对各国政治、军事的游说与影响。

- 这些纵横游士,心中没有绝对的价值信念,他们揣测国君的心理与态度,提出迎合国君想法的主张,换来国君对他们的信任,采纳他们的意见,其实就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因而他们的表达方式很自然的倾向于片面,凸显计谋有利的一面,刻意掩蔽可能带来的后遗症。

- 东周变化的核心,是西周的封建秩序及其连带的文化价值逐渐瓦解崩坏。而《战国策》所记录的,就是最糟糕的时代,最深的堕落。

-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乱世,但没有任何一段乱世像战国那么长,也没有任何一段乱世像战国那样将政治机会向广大众人开放,更没有任何一段乱世在语言与文字的表达上,有如此惊人的变化、发展。

- 战国游士、谋士现象的兴盛,和秦的关系最为密切。 就连用来代表游士、谋士的专有名词“纵横家”,都是源自秦。“纵横”是“合纵连横”的缩写,而合纵和连横则是因应秦的兴起才有的两套外交谋略。

- 苏秦是纵横家的原型人物,什么夸张、精彩的辩说故事,放在苏秦身上,都可以增加吸引力与可信度。然而张仪比苏秦早死三十多年,苏秦活跃的时代,张仪已经不在人世了。由这点往回推,《战国策》中关于苏秦的记录,很多都不太可靠。

- 战国谋士惯用的辩术,比如当时流传的格言;援引历史来支持论点(有许多简化、扭曲、夸张甚至捏造);激将法;说出难听的批评前,先铺陈出一大段的赞美。

- 战国游士不顾原则、没有信念,以封相为最高目标,表现出十足的现实势利。然而彼时势利的不只是游士,连平民百姓也重视财富地位多于亲族关系,如此可见,维系亲族纽带的宗法规范,在社会的上上下下都失效了。

- 从春秋时期开始的社会阶级流动,在此时发展到了顶点。一个人的出身愈来愈不重要,有能力、有口才,加上对的机遇,任何人都有可能在这个时代中功成名就,而且一个人在社会上的阶级变动幅度,宽泛到近乎无限。到了这个时候,人臣与国君的关系,已经与出身没有直接关联了。人臣可以自由选择效忠的国君,国君也可以从众多不同来源的游士中选择他要用、能用的人臣。

- 因而战国时期也有一项剧变,贵族身份不足恃。国君的儿孙可以基于血缘身份得到特殊待遇,然而血缘身份却不足以让他们守住高位与封地。取而代之的是赤裸裸的功利算计,你是谁没那么重要,你对国家有什么用,才是重点。

- 名家与纵横家其实没有绝然的划分。名家是纵横家的衍伸,讲求辩术到一定程度,脱离了辩术的实用层次以至于到了抽象地探索辩术的规则的地步,就成了名家。而名家也是纵横家的基础,名家的辩术理论有助于纵横家们以超脱常识的立场看待语言,从而找出令人难以招架的说服技巧。

- 战国时期激烈的社会变化,最终是靠国与国之间的复杂权利牵制,才给予这个时代一个动态平衡。

- 为了应对战国时代如何确立人与人之间效忠关系的问题,“养士”成了一波流行风潮。养士,极度看重人才,为此什么都能牺牲,什么都能忍。因为国君与贵族的普遍心态,担心错过真正的人才便干脆尽量全收,且越是那种古怪不合理的人,越可能是奇才,最好不要随便放掉,故而游士中也因此产生了一批装模作样摆谱的人,愈是没本事,就愈要装得和别人不一样。

评论
热度(5)
© 夙墨天歌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