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现在不开始,就永远不会开始。

《经典里的中国》(杨照)笔记(37)

《荀子:儒学主流的真正塑造者》


摘录:


荀子的目的,对外让儒家成为诸子言论竞争中最值得信赖、采纳的主张,对内让自己所继承的子弓这支凌驾其他派别,成为儒家的唯一代表。

孔子的理想,是恢复周代封建成立之初的秩序。所以他的信念和西周贵族教育很接近。不过孔子将这套贵族教育普及化,扩张成人格与品德的基本养成,又将这套贵族教育的外在仪式(礼)予以内在化,强调人的自我精神觉醒与修养锻炼。

因而,从教育内容、运用的材料上看,儒家没有自己新创的东西,孔子的态度是“述而不作”……但是在解释、看待这些共同遗产时,尤其彰显其内在原则、根本道理上,从孔子以降,儒家却有一种和传统王官学很不一样的立场与态度。

儒家因而具备了特殊的双面性格。从一个方向看,儒家是新版的王官学,是传统已有内容的转化;换另一个方向看,儒家又是因应东周新环境、新困扰而产生的诸子学中最早的一家。

王官学和诸子学,前后两种不同的知识潮流,在儒家身上奇妙地统合了,在儒家身上,王官学和诸子学没有截然的界限,而是一体两面。

不过随着时序由春秋递移到战国,周封建结构进一步陵夷没落,传统周文化愈来愈不受重视,儒家原有的双重性格也就不得不随之位移。继承王官学的部分愈来愈淡薄,相对地,与其他雨后春笋般冒出的学说并立的诸子学部分,愈来愈浓厚。

……我们却也看到儒家具备了足够的弹性,能够适时和旧传统拉开距离,才能存在发展几百年,没有跟着旧传统被扫进历史的垃圾桶里。


《儒效》的篇名就指向回应一个关键问题:儒家有什么用?这是在战国环境下,儒家特别需要着墨回答的大问题。

儒家却是继承、延续王官学传统的,难免给人一种老式、保守、与现实脱节的印象,如果不能说服时人,儒家观念不只是继承传统,而有能够有效回应现实问题的功能,儒家很容易就被边缘化,甚至被淘汰抛弃了。

依照儒家的历史观念,文王的贡献在以小事大,凭借人格与智慧让周人得以壮大。武王的功业在于成功地“翦商”、伐纣。但真正建立起周之所以为周的制度与文化,那是在周公手上才得以完成的。

儒者的第一项特征,是“法先王”,信仰、标榜、学习模仿古远的圣君,也就是有一个传统在他背后,不是只看现实的功利道理。儒者的第二项特征,是以礼义为核心价值,将礼义看得最重要。 儒者还有第三项特征:谨慎地扮演臣子的角色,将荣耀、尊贵归于君王。

儒者在朝为政,可以让政治变好;在乡里居住,也可以让乡里的风俗变好。这就是儒者处于下位的情况。

居于高位的儒者,有着明确坚定的意志,他的朝廷礼节井然,他的官府行事都合乎规章制度,因而人民都表现出忠、信、爱(慈爱亲人)、利(照顾他人)的美德。

在上位的儒者自身极度忠于原则,也就取得了人民极度的安心信任。

一个儒者在位当国君,他不会只是作为统治者,还一定具备老师的身份,把人民教好变好。

儒、儒家,在孔子的时代,指的是一群受过特殊王官学训练的士,懂得礼,懂得为政之道,可以来辅佐国君或大夫。显然到了荀子时,儒的意思有了很大的改变。他把周公都视为大儒,而且跟秦昭王讨论儒者在位当国君会有什么样的作用。有地位、有权力,可以用对的方式来运用权力解决危机、造福人民,这样的人在孔子的概念中,不是儒,而是圣。

到这个时候,儒变成了一种特殊态度的称号,和原本的士的身份脱离开来,国君也可以变成儒者,儒者也可以担任国君。

……战国时代社会流动的范围、程度,远远超过了春秋时代。身份的考量与拘束,此时也大幅地放松了。

儒家进一步成为诸子学中的一家,和原先的王官学传统愈离愈远。作为一种态度、主张,儒家和法家已经没有什么根本的差别了。国君可以接受法家学说,成为一个法家君王,在荀子的概念里,国君当然也可以接受儒家主张,作一个儒家君王,用这种方式,来争取国君对于儒家的接纳与支持。 评量、选择和分配的艺术 接下来这一段很重要。


先王建立的原则,是仁的最高表现,而行仁的关键,则是依循着“中”来做。“中”字在古文中一直都有双重意义:一个是中间,不在两端,取得平均、平衡的位置;另一个则是“命中”,准确地找到最适当的方法。

孟子习惯说仁义,荀子则习惯说礼义,两个词反映出两人的基本差异。“义者谊也”,指的是正确的行为。孟子的义,源自人内在的自然感情,从人伦感情推演出义的判断。荀子的义,则来自已有的礼仪规范,弄清楚自己的“分”,然后依照身份与位子相应的礼行事,才是义。

君子不是,也不需要是全知全能的。并不是什么都会什么都知道的,才能居于上位行使权力,君子是一种专业,有所专长。

荀子明确列出了儒者的核心能力,来显现:儒者当然有用!比较排列人的品德高下,按照能力分配官位职守,让品德高些低些、能力高些低些的人都能得到适当的位子,万物都按照其本性适当地发展,事情变化都能有恰切的应对,这是儒者最擅长的。

只说有道理依据的话,只做符合需求的事,这是君子、儒者,最擅长的。

儒者的本事,在于选择,在于衡量后准确地选择。

评论
热度(1)
© 夙墨天歌 | Powered by LOFTER